学校邮箱 信息门户 教务系统 OA办公 实景校园 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人文大讲堂‖汉江上游地区方言的混合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日期:2019-05-15来源: 作者:杨骁宇关注:


514日下午3时,人文学院人文大讲堂暨华山大讲堂系列讲座在博识楼1218会议室举行。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柯西钢教授做了汉江上游地 区方言的混合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兼论河流在方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的主题讲座。



陕西理工大学来我校交流学习的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人文学院师生聆听讲座。活动由人文学院院长曹强教授主持。

柯教授以汉江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等为引。他从汉江上游东西部方言区混合特征、整个上游方言区的整体表现等方面做了详细讲述。运用表格对各方言区内部区县的方言特点做了对比,详细介绍了汉江上游地区南北山区方言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变化。运用前人研究资料,让学生对此有多方面了解。



他认为,在汉江上游西部方言区,江淮话黄孝片影响力明显减弱,汉江南北山区方言中,西南官话的渗透和同化越来越明显。讲解了各方言区混合特征整体表现及原因、分布范围及影响因素,细分了元代前”“元末至今两个阶段及三类移民的分布对方言的影响。

柯教授认为,明清两代是汉江上游地区方言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此过程中,汉江一直是音韵特征传输和方言形成的主要通道。在安康盆地汉滨、旬阳一带,受原住居民中原官话关中片方言影响,河谷地区关中片方言属于权威方言,江淮片话只能深入到南北山区,从而成为南北山区的主要方言。他通过以河流为线索,系统地考察其在语言发展形成中的作用,对认识自然、人文因素在语言和文化分化、合并、演变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


最后,曹院长在总结发言中说,通过柯教授详细讲解,自己也受益良多,特别是柯教授对于做学问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亲自走访调查,获得研究第一手资料。对于研究生同学而言,希望能通过这次讲座学到研究学问的方法,努力提高自己。


主讲人简介:

柯西钢,1981年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陕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副主任。陕西省普通高校首批青年杰出人オ,陕西省委政法委特约研究员,陕西省语言学学会副秘书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子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20余篇。研究成果曾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上一条:人文大讲堂‖大江家国写本与日本平安时期的《史记》阅读 下一条:人文大讲堂‖李密《陈情表》的孝心与宦情——-从文里到文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