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下午3时,人文学院在博识楼1218会议室成功举办在线课程建设讲座。讲座由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苏仲乐教授主讲,人文学院院长曹强主持。

苏仲乐教授长期负责陕师大文学院科研、一流学科、实验室建设等各方面工作,特别是近两年在实验室建设和在线课程建设方面策划推进成果显著,陕师大文学院文科实验室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目前成功推出的7门慕课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应我院邀请,苏教授拨冗来渭传经送宝。
苏教授的讲座分为三个部分:一、为什么要建设文科实验室和在线开放课程?二、如何建设?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三、精品在线课程示例展示。苏教授首先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分享了他对于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他高屋建瓴的指出在线课程建设是时代变化和技术进步的要求。技术生态改变了人的情感结构、精神气质、交往方式,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发生了变化,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中文学科,特别是文学、语言学、文献学在大数据和云计算语境下学习和研究模式都面临新的变化。苏教授以古代文学的量化统计、数据库建设为例,举例古籍数字化研究思路和成果,通过分享“古代文学的量化统计”“四库全书(电子版)”的电子共享资源的案例,进一步说明时代变化对科研方法和教育方式变化的影响,指出要以问题意识建立中文学科的量化数据库和分析数据库。之后他用《文学遗产》中的一些文章引出了“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中文学科如何去做”的问题。他从“基础文献的获取和传播”“学科研究的视野和方法”“学生培养的思路和方案”等三方面详细做了介绍。
苏教授指出慕课建设应该“为用而建”,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重在使用维护。他介绍了国家“金课”战略和“两性一度”即以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要求的精品在线课程建设标准,也分享了他在教学中对“雨课堂”的使用经验。结合陕师大慕课建设的成功经验,苏教授指出慕课建设首先选题要好,慕课一定要纳入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慕课的画面不一定很炫,不一定有太多外景,但一定要设计好相关内容,落实好问题导向、目标计划、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随后,他还展示了陕师大人文学院成功推出的7门慕课的宣传片,精彩的慕课展示赢得了大家的交口称赞和阵阵掌声。

苏教授精彩的讲座之后,清华大学学堂在线的康朝晖介绍了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的“双万计划”,介绍了“金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途径和“雨课堂”的使用方法。与会老师兴致勃勃的体验了教育技术变革带来的新成果,和技术专家做了充分交流。
《史记》慕课团队负责人凌朝栋教授和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赵前明副教授做了表态发言。凌朝栋衷心感谢了苏仲乐教授的精彩讲演,他说苏教授毫不藏私,把理念和实操结合起来,给人文学院带来了一堂生动清新的“头脑风暴”。赵前明说苏教授带来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做法给大家很大启迪,在线课程建设是我们的短板,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人文学院各专业一定会以此为契机,积极高效的推动自己的慕课建设。
技术改变生活,技术也改变教育。新时代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延展,“互联网+”为新时代教育赋能,技术对于教育的影响已经不能视而不见,必须的改变迫在眉睫。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压力,也促使我们更新或改变教学方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国家层面的文件相继出台,师范专业认证、一流专业建设方案对教育技术的使用有明确的指标,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有明确要求。我校慕课中心早已启动,相关部门也多次推广鼓励在线课程建设。人文学院从领导到一线教师把学院的专业认证和发展放在心上,经过从上到下的多次讨论研究取得了共识,高质量慕课建设必须而且急需。经过三个多月的酝酿,我们已经初步确定了以《史记》和以中学教学论为中心的两门慕课的建设规划,初步构建了课程团队和课程体系设计。按照计划,力争年内在国家级慕课平台上建成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的1-2门在线课程。
人文学院副院长白赵峰、《史记》慕课程内容团队成员、中学语文教学论慕课团队成员、各专业负责人、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