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下午四点,2024年度我校与陕西理工大学联合培养总结座谈会在博识楼1318举行。授课教师代表王晓红教授、刘鑫副教授、研学带队教师杜阳光博士、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及学生志愿者共二十余人参加会议。座谈会由副院长延慧主持。
座谈会伊始,延慧对参会人员进行了介绍,对本次联合培养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随后,研究生代表——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秦怡晴、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闫俊青、文艺学专业田明航、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崔璐驿、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李雪珂、文字学专业寇迎春、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赵锦等依次发言,畅谈研学期间的收获与体会。他们对学院精心安排的课程和丰富多彩的活动表示感谢,对每位授课教师深厚的学术功底、扎实的专业学识、专注的敬业精神以及富有创新的教学方法表示钦佩。他们表示,参与此次联合培养,拓宽了学术视野,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的科研能力与专业素养。志愿者代表陆慧君表示,此次研究生联合培养活动不仅让她感受到学术交流的热烈氛围,也在服务中得到了宝贵的锻炼。
在授课教师代表发言环节,王晓红教授深情回顾了联合培养过程中与学生们课上课下的交流细节,高度肯定了学生们在学术理论融合与实践能力方面的成长。她表示,联合培养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培养了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她鼓励学生们继续保持积极探索的态度,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将此次联合培养所学所获转化成未来的学术与职业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刘鑫副教授在发言中表示,本次联合培养活动是师生相长的生动体现,今后要从研术、研心和研情三方面继续努力。“研术”即深入钻研自己的教学技术和教学内容,以一个更加延伸的话题组织课堂;“研心”即找回走上课堂的初心,重视课堂教学;“研情”,在未来不断提升自己,不辜负学生的认可。
研学带队教师杜阳光用“自律、勤奋、勇敢、正直”四个关键词勉励同学们在学习中直面困难,探寻学习本质,他进一步对优化联合培养机制提出了展望,期望能拓展更多合作渠道,让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最后,延慧对本次座谈会进行了总结。她对参与本次研学活动的授课教师、带队教师和志愿者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她勉励同学们在学海无涯的学术征程中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学会独立思考与冷静判断,并期待他们今后继续加强与学院师生间的学术交流,在交流互鉴中不断成长。
据悉,本次为期十天的联合培养活动通过专题课程讲授、学术讲座交流、外出研学实践等多种形式,有效增进了两校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学院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通过务实创新的合作模式,推动联合培养工作再迈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