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省教育厅“延期不延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认真落实学校关于新学期教学工作的总体部署,网上授课三周来,教师备课上课认真、学生在线学习热情高涨,效果良好,切实做到了“离校不离岗、离生不离教”。
一、认真谋划、扎实落实
结合学院实际,成立了以院领导、教学督导、系主任、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辅导员为成员的人文学院疫情防控本科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疫情防控期间全院本科教学工作,及时召开工作部署视频会议,广泛宣传动员师生参与,分析研判在线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全面保障本科教学工作的运行、监督与保障。
自2月17日开课两周以来,人文学院在线教学总体谋划到位、准备充分、预案有效、效果良好。截至3月6日,应开专业课107门,采用在线教学102门,在线授课高达95.3%,累计线上教学364门次,听课学生18225人次。余下的5门实验课程也已由任课教师指导学生线下自学,线上及时答疑。确保将全部专业课程教学落到了实处。
建立健全学生、辅导员、教师三方对接机制,由专业负责人和代课教师及学生双向对接,背靠背了解开课准备进程,及时反馈网上教学状态,加强教学监督。由辅导员调研学情,摸排出34个家庭贫困、居住偏远、缺乏网络学习硬件支撑的学生,特殊对待,不做网上学习硬性要求,由代课教师安排线下学习任务,及时联系沟通,不让一个学生落学。
结合前期对教育技术的集中学习、对各项教学技能的集中训练、对各在线教学平台的课程建设和小范围的在线教学预演,参与在线教学的65名教师,或者利用学习通、钉钉、腾讯会议、雨课堂等进行直播课堂,或者采用微信、QQ群、中国大学MOOC、优慕课、云班课等平台进行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在线辅导答疑相结合、线下任务、线上辅导的混合式教学,或者采用“慕课平台+腾讯会议直播+QQ群微信群互动交流”的三位一体模式,或者平台建课、录课等多形式灵活开展有效教学。老师们自主选择,充分发挥优长,往往准备2-3套线上教学方案,实现教学技能平台使用中的优势互补,确保教学质量“不打折”。
二、以德润身、以文化人
在线教学中,人文学院老师坚持“以德润身,以德树人”、全面加强课堂思政。开课伊始,广大老师以习近平总书记“大先生”、“筑梦人”、“系扣人”、“引路人”的期望和要求对照自己,关心学生在抗疫期间的身心健康,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勉励学生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精神,共克时艰,帮助学生纾解心理焦虑,树立战胜疫情的信心。倡议学生自觉遵守所在地的政策要求,严格自律,确保健康返校。在课程教学中,结合专业特点,及时关注疫情中的学生情绪状态,给出引导方案,传递正能量。
谢丽娜老师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采用在线慕课+录课+案例推送+任务清单+在线讨论的形式,紧扣专业,紧扣疫情,及时推送我院毕业生央视记者张鹏军在武汉一线的采访事迹,把疫情防控、课堂思政、专业知识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王晓红教授用亲切幽默的导入开始了新学期第一课,充满关怀挂念和鼓励,润物无声。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全面坚守课堂主阵地,鼓励学生用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创作战“疫”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体会抗疫过程中体现出的社会主义强大的制度优势,体会优秀传统文化在抗击疫情中迸发的精神力量;引导学生从宏观的国家决策层面和微观的优秀人物的感人事迹中,潜移默化接受教育,坚守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凝聚中华之力和激励中华奋起的巨大力量。学生创作了大量的战“疫”诗文,发表在不同的网络平台上。
汉本193张淮泉《惟愿岁月静好,山河无恙》 汉本194纪蕾《待春暖花开共享繁荣》。
三、提升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1.建立学习平台技术交流小组。针对文科老师教育技能力先天不足和畏难情绪,学院鼓励督促教师居家抗疫的同时,主动学习求变,积极参加人事处关于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线上课程;要求教师及时搜集整理试验相关网络平台的操作使用手册。针对不同学习平台,以技术熟练的老师为组长,形成了教学平台小组。王晓红老师的“云班课”教学组,姚亦登老师的“钉钉”教学组,聂风云老师的“学习通”教学组,孙慧玲老师的“优慕课”教学组,党艺峰老师的“腾讯会议”教学组等,利用各种渠道不断沟通交流,提高教育技术的使用你呢里,小组内部提供即时的在线技术支持。互帮互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进一步提升了信息化教学能力,树立了信心。特别是一些年龄偏大的老师,从最初的顾虑,到中途的执著学习,最终实现了成功的在线教学。
成荣强、刘树友、张始峰三位老教师正在课堂直播
武国权、姚亦登、师帅三位中青年教师在线教学
2.激活教研室职能。专业负责人和教研室主任用心担责,从上而下就如何选课,如何查找课程资源,如何直播,如何录课,如何进行同课头备课等教学问题,采用视频会议的方式有效组织教师利用网络互通信息,充分发挥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研课磨课,充分研讨。
聂风云老师讲解学习通使用技巧 党艺峰老师分享腾讯会议+QQ群使用技巧
技术改变教育,新的教学载体,催生了“课堂革命”。坚持“结果导向”,精讲少讲,采用“任务清单导学,任务设计驱动,作业巩固反馈”、“互评互教、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换蔚然成风。
3.导学案、任务清单、作业设计让学生动起来。在线教学更需要硬核设计,通过导学、有目标、有任务、有讨论、有作业、有答疑反馈,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
案例一:王晓红教授《明清文学》
王晓红教授手书《明清文学》第三章教学任务单
王晓红教授设计的课堂讨论任务
案例二:张虹老师的《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三、四周导学案
※我的唠叨:三月里来桃花香,说好的开学又泡汤,我们必须得按进度进入我们的三驾马车之一——目录学部分了。这是我们本学期的重点内容,咱们分成两周来进行,本周是自学课,大家先阅览学习相关资料。下周我们是讨论课,进行重点串讲、难点释疑、自由讨论和抢答游戏等环节。
目录学部分的内容多且深,但真正需要我们掌握的点只有以下四个:
1.中国古代的“目录”具体指啥,目录学是干嘛的。
2.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书名,叙录,类序。能够区分古代目录书的这些基本结构,会撰写标准、专业的叙录。
3.古代目录的分类沿革——从六分法到七分法到最后的四分法。都是咋分的,具体类目有哪些。看到一本古籍,大概知道该属于哪一部哪一类。
4.古代目录书的类别——官修书目、私家目录、史志目录、丛书目录以及其他的林林总总。要知道每一类的意思,并且知道某一本目录书应该归到哪一类。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三、四周任务单
一、学习资源(请至少完成基础配置!!!)
基础配置:
1.课件——《中国古典文献第二章》(ppt文件)。见QQ群或者学习通课程。
2.教材文本——《张三夕文献学第二章》(word文件)。这是我们的教材原文。见QQ群或者学习通课程。
3.讲义——《第二章目录学》(word文件)。讲义简稿仅供参考。
中级配置:
在基础配置之外,在QQ群文件或者“学习通”APP,自学本课程“资源”中上传的两个视频(绝对比你想象中有趣,不差流量的话建议观看)和两个资料文件(资料1直接对应教材课后题第1题,资料2跟我们下节课的抢答游戏有关系)。
高端配置:
在基础配置和中级配置之外,使用“学堂在线”APP(微信小程序亦可),加入网课“《文献学》概论”(湖北师范大学井遐东老师),学习第五章目录学部分,一共…………七个视频,不过都很短,几分钟到十几分钟
。
二、学习方式
1.请大家自行阅读教材文本与课件,结合视频、网课,进行自学。(本周完成即可,时间不限)
2.完成作业(具体要求按照惯例)
3.线上交流、答疑。(不限时间,随时进行。)
设立进阶目标,分层分类教学,不搞一刀切,让学生学有所获,保持学习兴趣和热情。
4.讨论参与让课堂活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和演员,老师成为主导和导演,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
案例一:王晓红(小)《社交礼仪》
学生们畅所欲言,老师喜不自胜,课堂不再是“沉默的课堂”。
案例二:陈西洁老师《中国古代文学》
学生充分调动、思考,课堂不再是老师的“表演”,老师的独唱,成为师生的合唱!老师被学生的踊跃参与感动。
案例三:杜振虎《中国思想史》
杜老师在学生对慕课学习和资料搜集的基础上,把课堂变成了辩论场,让学生彼此交锋,展现思想。
5.答疑解惑、作业反馈让教学延伸。
案例一:田晓荣教授《现代汉语》,课后在线答疑
案例二:张虹《文献学》作业,思维导图
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总结课程内容,简单明了。同时,也训练了师范生基本技能。
通过在师生中广泛调研,大家普遍反映,经过实践磨合,初始的担忧紧张已经基本消除,经过错峰教学,平台也渐趋稳定。下一阶段要从把“课开起来”的初期目标逐步过渡到把“课开精彩”的新目标上来。线上教学体验很新鲜,但容易疲惫和偏离中心;师生隔着屏幕,感觉更亲近更自由,但无法实施监查学生的听课状态;课堂互动热烈,但也有投机取巧复制粘贴回答和参与讨论。因此,线上教学需要继续摸索,要勇于自我革命、自我挑战,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