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下午2时,人文大讲堂暨华山大讲堂系列讲座在博识楼1217教室举行。陕西省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著名文艺评论家巩杰老师应邀作了题为“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与创作趋向”的学术报告。人文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张涛、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负责人孙慧玲、教师孙萍萍及人文学院学生120余人聆听讲座。本次讲座由人文学院院长曹强主持。

讲座伊始,巩老师带领同学们回顾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历史进程,从新中国第一次出现电影的时间地点以及制片厂开始,再到谢晋、张铮、张艺谋等导演的作品,再到《少林寺》此类的功夫片、香港电影人在香港回归后北上等现象,简述了国产电影产业发展中的各类变化和洗牌。其中,巩老师重点强调了商业电影是如何从香港鼎盛慢慢的往大陆发展,成为了当今的一股趋势,并以当代小众商业电影导演滕华涛为代表,介绍了现阶段的市场环境,同时简述了我国商业电影与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区别。
其次,他分析了当下电影发展现象,并对其加以总结。其中新主流大片的崛起便经历了从主旋律电影到新主流电影的阶段,并且将重点放在表现中国梦,从中国到世界的表述。 巩老师指出,在电影市场里,只有在受众稳定并且开放的环境下,电影事业才能得到增长和长远的进步,比起一味追求的技术手段、视听语言、拍摄技巧,这些都只是枝叶,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才是一部电影最为重要和核心的。

在艺术电影方面,巩老师举例2018年年度最热文艺片《大象席地而坐》,讲述了这一金马奖黑马影片制作背后的艰难历程,最佳影片的获奖让“文艺”这一冷门的字眼重新得到了认识,更是大大地开放了文艺片的受众市场,至少电影界不会再出现下一个胡波。文艺片的一大潮流之地——西藏,在近两年的产片量首屈一指,从《皮绳上的魂》,《冈仁波齐》,再到《阿拉姜色》,可观的票房和上座的程度,都说明了我国的文艺电影市场,观众和影人的共同进步。
最后,巩老师总结了国产电影仍然存在的几个问题,如类型跟风问题严重,电影品质不高、价值观含混,民族审美缺失,行风问题,唯票房论,产业链不完善和电影“走出去”不够强大等。对中国电影发展趋向,巩老师提出中国电影力量重构需要重视产品重构与产业重构两个方面,即影像技艺、民族文化、共同价值和文化生态、作者水平、观众素养、产业市场等,这样才有利于中国电影发展以及学科建设。

主讲人简介:巩杰,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西北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兼任陕西省委宣传部文艺评阅影视组专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专业委员会理事;陕西省电影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电影理论与文化空间批评研究,出版学术专著《镜中景观:华语电影文化差异的空间呈现( 1975 -2015)》;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现代传播》《中国电视》《文艺理论与批评》《艺术百家》《小说评论》《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权威、核心刊物和国家级报纸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撰写《醉爱之城》等剧本4部,拍摄《狐殇》等纪录片4部; 2016年10月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 国家-级学会)论文二等奖; 2017年10月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著作三等奖;2019年获陕西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