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14时,人文学院邀请到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文学院院长段建军教授在博识楼1317教室主讲人文学院人文大讲堂暨华山大讲堂系列讲座——“阐释•对话•分享”的文学赏析与评论。讲座由曹强院长主持,韦爱萍教授、王晓红教授、任葆华教授、孙萍萍副教授及16级汉本10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段教授首先指出文本阐释的本质是对话,阐释者是居间说话者,阐释活动是阐释者分别与文本和其他读者进行的两种对话。阐释者在作者的文本和读者之间起着重要的沟通作用,并以一种双重身份进行着双重对话。双重身份即读者阐释者和作者阐释者。接下来,段教授从阐释者作为读者阐释者和作者阐释者两种身份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在对话身份转变的情况下,阐释者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如何准确解构文本,寻找与读者的共谋点,从而完成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相互分享的体验。最后,段教授强调,阐释是对多种价值的挖掘和拓展,读者和作者在阐释者阐释的过程中找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在进行阐释时要注意与时代的对话,不能是独白,应是多种价值的综合意愿的分享,这样才能有人去读,才能阐释出作品的价值。
人文学院任葆华教授随后做了精彩的点评,他说段教授的讲解旁征博引而又深入浅出,详实严谨而又幽默风趣。段教授学养深厚,知识渊博,讲解启发性强,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段教授精彩的报告赢得了在座师生的一致称赞。段教授的讲座让同学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内涵有了更深地了解,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起到了深刻的启迪作用。(通讯员:王晓红 杨起东)
主讲人简介:
段建军,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中国文艺评论西北大学基地主任,中国中外文论学会理事,陕西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文艺理论》编委,《小说评论》特邀副主编等。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出版学术专注《文艺美学》《白鹿原的文化阐释》《人,生存在边缘上》《新散文思维》等,在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多次获陕西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